全  国  客  户  服  务  热  线
0371-63690092

第三协办单位 | 河南技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邀您7月3日莅临2022河南夏季种子会

发表时间:2022-06-09 08:28

第三协办单位 | 河南技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邀您7月3日莅临2022河南夏季种子会

富吉泰种业 2022-06-06 10:55 发表于河南

图片


2022河南省夏季种子信息交流暨产品展览会

7月3日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第三协办单位

河南技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图片

河南技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李继军博士牵头,联合多位国内知名育种家和企业管理精英,共同出资创建的集团公司。

技丰种业集团坚持以种业为主体,依托“实业发展和资本运作”双引擎,按照“优势互补、效率优先”的原则开展产业链整合,致力于成为深受大众信赖的种业集团公司。

目前,技丰种业集团控股了河南大成种业、河南金北种业、河南天存种业,是河南富吉泰种业的第一大股东,以股权为纽带把河南大成种业原股东、甘肃玉源种业、河南大方种业、齐齐哈尔富尔农艺、甘肃金西北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美国斯泰种业、美籍华人科学家孙书库博士、河南季库丰农业技术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河南技君库农业技术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及各公司核心团队吸纳为各公司股东,组成了以技丰种业集团为实际控制人、产业链相关企业和各公司核心团队共同参股的股权多元化企业,形成了优势互补的企业发展格局。

图片

技丰种业集团聚集了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农作物育种专家和企业家,并与国内外众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育种机构、种子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公司研发优势保证品种源源不断,生产基地稳定保证种子质量一流,优秀经销商团队保证品种推广迅速高效,以资本运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技丰种业集团稳步向前,发展前景方兴未艾。

集团主推的五大国审品种:矮杆超高产--郑麦618优质抗病--漯麦163高产多抗--存麦16丰产多抗--郑麦129矮杆大穗--成麦791;其他品种优质强筋--富麦916高产广适--富麦708高产广适--富麦709高产多抗--成麦183早熟抗病--成麦187丰产多抗--成麦829等十多个小麦新品种。


品种介绍:
(一)郑麦618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80027品种特点:矮杆、大穗、超高产、多抗。特征特性1、半冬性,适播期长,属高产广适类型。2、抗性全面:冬季抗寒性好,耐倒春寒能力强;综合抗病性突出,耐病性好;耐干热风,熟相好。3、外形好:方形大穗,均匀整齐,清秀利落,结实性好。4、矮秆,抗倒性好:株高70-76厘米,茎秆粗壮,抗倒性好。5、籽粒商品性好:琥珀粒,粒大均匀,饱满度好。6、品质优:中强筋,籽粒容重792克/升,蛋白质含量14.94%,湿面筋含量32.5%,稳定时间4.3分钟。7、熟期适宜:全生育期229天,比对照品种周麦18熟期略早。产量表现1、产量三要素协调:平均亩穗数36.8万穗,穗粒数35.4粒,千粒重46.4克。2、2014-201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7.0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4.8%;2015-201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1.6千克,比周麦18增产5.5%。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0.6千克,比对照增产6.8%,连续多年居参试小组产量第一位。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2万,注意防治蚜虫、叶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茬种植。


审定证书


图片


品种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漯麦163
漯麦163由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育种家廖平安团队选育,已通过黄淮海和湖北省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国审麦20200043和鄂审麦2018006,已通过河南省南阳和信阳引种,引种编号为:(豫)引种(2019)麦034。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17天,比对照周麦18早1天。幼苗半匍匐,叶片窄短,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株高83厘米,株型较松散,抗倒性强,整齐度好,穗层整齐,熟相好。穗形纺锤形,长芒,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好。亩穗数38.8万穗,穗粒数33.6粒,千粒重47.2克。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感条锈病、叶锈病,品质检测,两年品质检测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798.4克/升、796.3克/升,蛋白质含量14.9%、15.2%,湿面筋含量29.3%、30.0%,稳定时间6.4分钟、4.3分钟,吸水率63.1%、61.1%,最大拉伸阻力202.0Rm.E.U.、338.4Rm.E.U.,拉伸面积40.2平方厘米、66.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16-2017年度参加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早播组区域试验,22点汇总,平均亩产550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44%,增产点率为90.9%,增产≥2%点率为72.7%;2017-2018年续试,21点汇总,平均亩产458.1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6.58%,增产点率为81.0%,增产≥2%点率为71.4%;2017-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2.9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7.18%,增产点率为87.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为10月12日——20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3月底、4月初注意防治蚜虫,4月中旬做好一喷三防,防治锈病、白粉病,4月下旬扬花期注意防治赤霉病。
建议种植区域:适宜在黄淮麦区冬麦区河南省南部地区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灌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湖北北部及长江中下游麦区高中水肥地块中茬种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存麦16
存麦16是由我国著名小麦育种家、“存麦之父”郑天存研究员选育的最新小麦品种,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190007),由富吉泰种业独家开发。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32天,与对照品种周麦18熟期相当。幼苗半匍匐,叶片细长,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株高80厘米,株型较紧凑,抗倒性中等。旗叶上举,整齐度好,穗层整齐,熟相中等。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亩穗数39.8万穗,穗粒数35.1粒,千粒重45.1克。
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和叶锈病,抗纹枯病、赤霉病和白粉病。
品质分析:籽粒容重797克/升、805克/升,蛋白质含量14.14%、14.46%,湿面筋含量32.6%、34.3%,稳定时间3.2分钟、2.4分钟,吸水率53%。
产量表现:2015-201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早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5.2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6.3%;2016-201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7.2千克,比对照增产5.8%。2017-201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6.4千克,比对照增产4.4%。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18万。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证书


图片

品种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郑麦129
河南农科院小麦所选育,品种来源:郑麦366/良星99,审定编号:豫审麦2017005号,中强筋小麦品种,大成种业独家开发经营。
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9.6~230.4天。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两极分化快;植株偏高,株高80.2厘米,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根系活力较强,耐后期高温,熟相较好。
产量构成三要素:
亩成穗数41.9~46万,穗粒数28.7~32粒,千粒重44.8~46.5克。
品质分析:
2014、2015两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含量16%,容重800g/L左右,湿面筋含量30%以上,稳定时间7min左右,弱化度79F.U,硬度68HI,白度72.2%,出粉率71.7%。比较适合做优质专用小麦生产。
产量表现:
2013~2014年度河南省冬水A组区试,平均亩产581.2公斤,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4.03%,极显著。
2014~2015年度河南省冬水A组区试,平均亩产539.6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4.62%,不显著。2015~2016年度河南省冬水C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4.6公斤,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5.0%。
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与密度:河南省夏播,6月上中旬播种;种植密度中等水肥地4000株/亩,高水肥地4500株/亩。2、田间管理:苗期注意防治蓟马、地老虎、蚜虫;中后期注意防治玉米螟和蚜虫;科学施肥, 浇好拔节、孕穗、灌浆水。3、适时收获:玉米籽粒尖端出现黑色层时收获。
适宜区域:
适宜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早中茬地种植。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五)成麦791
审定编号:国审麦20210124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3.1天,和对照周麦18熟期相当。幼苗半匍匐,叶片宽短,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株高68.2厘米,株型较松散,抗倒性较好。整齐度好,穗层整齐,熟相较好。穗形纺锤形,长芒,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一般。亩穗数39.5万穗,穗粒数35.4粒,千粒重42.9克。抗病性鉴定:中感条锈病、纹枯病,高感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品质检测:籽粒容重807克/升、822克/升,蛋白质含量14.69%、14.28%,湿面筋含量34.8%、31.8%,稳定时间4.0分钟、8.0分钟,吸水率62%、59.6%。
产量表现:2017-201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华夏小麦新品种测试联合体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9千克,比对照周麦 18增产3.2%;2018-201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613.82千克,比对照周麦 18增产4.3%;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8.4千克,比对照周麦 18增产1.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亩基本苗14万-22万。注意防蚜虫、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淮河以南稻茬麦区)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其它品种图片展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常规作物部联系方式: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