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黄301”是中国农科院所韩天富创新团队针对新形势下大豆规模种植所需全程机械化作业培育的大豆新品种,由河南富吉泰种业独家经营开发。该品种具有以下五大特点:1、高产、稳产;2、抗性、落黄好;3、品质优;4、宜机收;5、适应性广。
中黄301连续七年亩产超300公斤:
2016年314.7公斤/亩;
2017年311.5公斤/亩;
2018年333.93公斤/亩;
2019年312.67公斤/亩;
2020年301.24公斤/亩;
2021年302.06公斤/亩;
2022年303.60公斤/亩。
2020年中黄301入选国家大豆良种攻关高产优质品种。
审定编号:豫审豆2017002 、皖审豆2018003、苏审豆20180007 、国审豆20190012、鲁审豆20200002。







国家审定公告
特征特性: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夏播生育期平均98天,比对照中黄13晚熟3天。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0.7厘米,主茎16.9节,有效分枝1.9个,底荚高度15.1厘米,单株有效荚数54.6个,单株粒数110.7粒,单株粒重17.8克,百粒重16.2克。卵圆叶,紫花,灰毛。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微光,种脐黄色。接种鉴定,抗花叶病毒病3号、7号株系,中感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胞囊线虫病2号生理小种。籽粒粗蛋白含量43.57%,粗脂肪含量19.87%。
产量表现:2016~2017年参加黄淮海夏大豆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10.9千克,比对照增产14.81%。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6.3千克,比对照中黄13增产14.31%。
栽培技术要点:1. 6月中下旬播种,条播行距40~50厘米;2. 亩种植密度12500~15000株;3.亩施腐熟有机肥667千克、氮磷钾复合肥20千克做基肥,初花期根据大豆长势长相喷施磷酸二氢钾,浓度0.2%~0.5%。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周口地区除外)、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胞囊线虫病发病区慎用。

安徽审定公告
审定编号:皖审豆2018003
作物名称:大豆
品种名称:中黄301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郑9525/商豆16
特征特性:普通夏大豆,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椭圆、黄色、黄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较抗倒伏。2015年、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株高64.3厘米、底荚高度16.8厘米、有效分枝1.8个、单株荚数38.5个、单株粒数81.3粒、百粒重16.7克。全生育期100天左右,与对照品种(中黄13)相当。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抗性鉴定结果:2015年对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0)、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2016年对SC3表现抗病(病情指数8)、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7)。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结果:2015年粗蛋白(干基)41.83 %,粗脂肪(干基)20.74%;2016年粗蛋白(干基)40.14%,粗脂肪(干基)20.93%。
产量表现: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6.46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9.64%(极显著);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3.59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11.89%(极显著)。2017年生产试验亩产161.81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7.13%。
栽培技术要点:夏大豆中熟品种。适宜播期为6月上中旬,人工点播或机械条播均可,种植密度在每亩1.2~1.5万株,地肥宜稀;出苗后及时定苗,做到苗匀、苗齐、苗壮;根据土壤肥力施底肥,花荚期如遇干旱浇水可保障丰产目标,及时除草,防治病虫害;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符合安徽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区推广种植。

河南审定公告
特征特性:有限结荚品种,生育期105.3-109.5天。株型紧凑,株高66.1-83.8cm,叶片椭圆形,有效分枝2.2-2.4个,主茎节数14.6-17.2个;紫花,灰毛,荚灰褐;单株有效荚数47.2-54.2个,单株粒数96.4-115.7粒,百粒重18.6-19.5g,籽粒圆形,种皮黄色,脐色浅褐;成熟落叶性好,倒伏0.5级。抗性鉴定:2014、2015、2016三年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抗病性鉴定:对大豆花叶病毒病SC3表现抗病,SC7表现抗病。品质分析:2015、2017两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含量42.63%/43.40%,脂肪20.30%/20.5%。产量表现:2014年河南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11点汇总,9增2减,增产点率81.8%,平均亩产212.6kg,比对照豫豆22号增产10.8%,达极显著水平;2015年续试,12点汇总,10增2减,增产点率83.3%,平均亩产224.9kg,比对照豫豆22号增产4.7%,达极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第6位。2016年河南省大豆生产试验,9点汇总,全部增产,平均亩产192.4 kg,比对照豫豆22号增产13.0%,居3个参试品种第1位。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和播量:6月上中旬为适宜播期,最佳6月15日前足墒播种,播量4㎏/亩;宽窄行种植,行距0.4m,株距0.13~0.15 m,及时间定苗,留苗密度1.25万株/亩。(2)田间管理:亩施尿素4-5㎏,磷酸一铵20-25㎏,氯化钾8-10㎏,肥力较高地块尽量少施尿素;开花结荚期遇旱及时浇水,提高百粒重;花荚期及时防治虫害,提高商品质量。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河南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夏大豆区种植(南阳市除外)。参试情况:黄淮南片进入第二年区试、江苏与安徽进入生产试验、河南完成生产试验。
江苏审定公告
审定编号:苏审豆20180007
作物名称:大豆
品种名称:中黄301
申请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郑9525/商豆16
特征特性:淮北中熟夏大豆品种。幼茎基部紫色,植株直立,有限结荚习性,抗倒性好。叶片卵圆形,紫花,灰毛。成熟时荚褐色,弯镰形;落叶性好,不裂荚。省区试平均结果:生育期105天,比对照徐豆13早3天;株高68.8厘米,结荚高度12.3厘米,有效分枝3.0个,主茎节数15.5节;单株有效荚数54.9个,单株粒数116.8粒,每荚粒数2.2粒,百粒重17.6克。籽粒黄色、圆形、微光,淡褐脐,外观商品性较好。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粗蛋白质含量为43.42%,粗脂肪含量为19.33%。经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2015、2016两年区试接种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和SC7株系。
产量表现:2015~2016年参加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208.59公斤,较对照徐豆13增产5.96%。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5.13公斤,较对照徐豆13增产8.28%。
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选择前两茬未种过豆类作物的田块种植。一般在6月上、中旬播种,播前晒种1~2天,亩用种4~5公斤。2、适宜密度。每亩留苗1.25万~1.5万株;条播和点播行距40厘米,撒播每平方米留苗15~18株。3、肥水管理。一般基肥亩施纯氮3公斤、五氧化二磷3公斤、氧化钾3公斤,花荚期根据田间长势可喷施磷酸二氢钾。注意抗旱排涝,花荚期保持土壤湿润。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使用土壤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播后及时防病治虫除草。
审定意见: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北地区作夏播大豆种植。

品种图片




























包装效果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