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国  客  户  服  务  热  线
0371-63690092

【病虫害防治】玉米锈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防治?

发表时间:2021-09-30 15:45
【病虫害防治】玉米锈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防治?

QQ图片20180224221748.jpg




玉米锈病包括普通锈病、南方锈病、热带锈病及秆锈病等4种。 其中普通锈病遍布世界各玉米栽培区,南方锈病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热带锈病主要分布于美洲,秆锈病仅在坦桑尼亚和美国有发生报道。我国发生的为普通锈病,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其他地区虽有分布,但危害较小。玉米锈病多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一般危害性不大,但在有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上也可严重染病,使叶片提早枯死,造成较重的损失较小。


一、症状:


玉米锈菌(Pucciniasorghi Sch)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有时也侵染苞叶。锈病是热带、亚热带玉米的常发病害,温带地区锈病多在乳熟后期发生,因发病较晚,通常危害不大。但近年有加重危害的趋势,发病时间提前,叶片因病枯死,受害较重,感病品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田块减产50%以上,有的甚至因病绝收。

病部初生褪绿小斑点,以后变为褐色的隆起疱斑,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普通锈病的夏孢子堆较大,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隆起,咖啡色,分布于叶片两面,

但叶片正面较多,较稀疏。夏孢子堆初期覆盖寄主表皮,呈灰色,后表皮破裂,散出黄褐色粉末状物,为病原菌的夏孢子。孢子堆有明显的表皮残留。后期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长椭圆形,长1~2毫米。


QQ图片20180224221738.jpg


二、病原


米普通锈病的病原菌为高粱柄锈菌(Puccinia sorghi),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夏孢子球形,近球形或椭圆形,淡黄褐色,大小24~33微米×21~30微米,表面具微刺,膜厚1.5~2微米,赤道附近具4个发芽孔。冬孢子长椭圆形或椭圆形,栗褐色,顶端圆,少数扁平,表面光滑,具1个隔膜,隔膜处稍缢缩,大小28~46微米×14~25微米。柄淡黄色至淡褐色,长达50微米。

据国外报道,玉米普通锈病在其转主寄主植物--酢浆草属植物上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但在我国还未见报道。高粱柄锈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三、传播途径


我国发生的普通型、南方型玉米锈病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不存在越冬问题。北方则较复杂,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一酐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田间叶片染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


四、发病规律



在我国,玉米普通锈病越冬和初次侵染来源问题尚未完全明确。

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南方各省、自治区,由于冬季气温较高,夏孢子可以在当地越冬,并成为当地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但在甘肃、陕西、河北、山东等北方省份,由于冬季寒冷,夏孢子和冬孢子能否安全越冬尚存在争议,且也未发现酢浆草与玉米锈病的初侵染存在联系。

总之,在北方玉米锈病发生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南方玉米锈病菌的夏孢子随季风和气流传播而来的。普遍锈病在相对较低的气温(16~23℃)和经常降雨、相对湿度较高(100%)的条件下,易于发生和流行。在我国西南山区玉米锈病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普遍发生的。据国外报道,玉为普通锈病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阶段也可发生于大刍草上。

实践证明,偏施氮肥有利于玉米锈病的发生。同时玉米品种和品系对玉米锈病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马齿型较抗病,甜质型玉米则抗病性较差,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发病较重。


五、防治方法


玉米锈病是一种气流传播的大区域发生和流行的病害、防治上必须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以栽培防病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病重地区应更换抗病品种;

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搭配使用磷钾肥。

3、加强田间管理,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

4、发病初期要及时喷药防治,有效药剂有65%代森锌500倍液,50 %代森铵水剂800~ 1000倍液,0.2波美度的石硫合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